【探报24H】哄抬团购价格,上海恒翌医疗被立案!科兴制药净利下滑30.67%!
数据显示,2016年西北地区弃光电量70.42亿千瓦时,弃光率19.81%。
据此,我国目前已超额完成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0吉瓦以上的发展目标。而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提升,摆脱补贴依赖,实现平价上网指日可待。
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认为,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虽然规模扩张很快,但目前整个光伏发电只约占我国发电比例的1%,成长空间比较大。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曹博表示,在市场广度上,现在光伏产业已经有足够的市场宽度,当市场足够宽广的时候,其需求将是乐观的。那么如何提收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电量的提升,二是智能化运维水平的提升,三是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使得整个系统效率得到提升。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鹏认为,光伏业要实现去补贴化,还有赖于未来政策方面的调整,因为目前我国光伏企业额外需要承担的包括土地成本等太高。杨立友认为,我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能很快实现,最快是2020年,最慢会在2025年。
此外,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毛利水平出现分化。成本及价格方面,2012-2017五年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均下降近一半,为光伏平价上网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数据显示,2016年西北地区弃光电量70.42亿千瓦时,弃光率19.81%。同时,基于对政策的敏感性,光伏产业向全产业链拓展也成为发展趋势。光伏行业必须加快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产能,提升行业的集中度,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培育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能源需求日益攀升,分布式光伏、屋顶光伏正在大范围崛起。
光伏产业投资成本高,而融资不易。随着下游需求的提升,上游产业也顺势增长。
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将为中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目前我国弃光率仍然较高,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企业带来了发展困境。光伏电站的建设正在需求侧的引导下向东部地区转移。其中,分布式装机15GW,同比增长300%以上,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能源电力结构实现绿色、低碳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光伏行业不负众望,取得长足进步。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1-9月光伏新增装机约42GW,同比增长近60%。当然,补贴的及时发放,电站现金流不断链对于目前的光伏产业发展十分重要。光伏产业在新能源领域中表现亮眼。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晶硅高精度制造、高转换效率的光伏设备、光伏微网系统等将是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发展难题也迎面而来。
就整个行业而言,弃光限电问题、政府补贴拖欠问题、技术革新以及融资难度大等问题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进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实施和2017年领跑基地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指出,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和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市场应用和成本下降。
未来行业将加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淘汰落后技术及产能,向2020年光伏发电用电侧平价上网目标大跨步迈进与地面太阳能电站以及风电、水电相比,空间太阳能电站不受昼夜、天气、地区纬度等自然因素影响,而且电力传输灵活,能对偏远地区、受灾地区以及重要设施等进行定向供电或移动供电,为改善电力能源结构及供电方式提供创新方案,社会效益极高。王立说,我们要建设航天强国,除了在上述方面要缩小差距,还应寻找其他战略制高点。王立表示,我国目前已有几十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正在进行空间超高压发电输电、高效无线能量传输、超大型空间结构在轨装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由于缺少重大项目的引领,目前的研究力量和研究目标比较分散,需要通过国家立项,将相关研究整合起来,进一步明确目标、加快研发步伐,实现空间太阳能电站领域真正的领跑。选项有限,但现在正有这样一个机遇摆在面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科技委主任李明研究员1日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如能保持并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
我国自2008年起将空间太阳能电站研发工作纳入国家先期研究规划。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方面经过十余年持续研究,已经大幅缩小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五院研究员王立同时表示,不仅国内专家有此信心,国际上也普遍认为,中国有能力也有条件在该领域领跑。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设面临重大技术挑战,其在重量、尺度方面远超现有航天设施,被称为新时期航天和能源领域的曼哈顿工程。
通过运行在宇宙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可以大规模收集、转化太阳能,并以无线方式将电能稳定传输到地面电网,发电功率可达1至5吉瓦,发电量与地面核电站相当。他认为,中国不该错过这样的机遇。
与日益枯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化石能源相比,空间太阳能是一种高效、持久、清洁的能源。当前,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方面初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成为国际上推动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在国际上领跑,对于我国来说机遇难得。力争实现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2050年前具备建设吉瓦级商业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能力的中、远期目标。
但上述规划还未得到国家批准。从综合效益来看,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对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带来的牵引作用巨大,是个能兼顾国家安全战略需要、带动技术创新的超级工程。
从战略意义来说,我国环境、能源问题严峻,如果能从太空获得丰富、清洁的能源,这样的项目值得尝试。近年来,提出了平台非聚光型、二次对称聚光型、多旋转关节以及球型能量收集阵列等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同时在无线能量传输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自1968年相关概念被提出以来,美国政府和企业已投入近亿美元,实施了多项研发计划;日本于2004年将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正式列入国家航天长期规划,作为长期支持的三大航天重点领域之一;俄罗斯航天企业正积极推动与中国企业在空间太阳能电站项目上的合作;印度、韩国、欧洲航天局等也在开展相关研究。就航天领域而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重型运载火箭、空间站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王立表示,除了技术,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运营还需要巨额的投资、广阔的市场以及环境、政策等因素配合,综合多方因素,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认为中国应该在该领域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根据我国有关专家组论证建议,我国应致力于在未来10至15年完成空间超高压发电输电及无线能量传输试验验证。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技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呼吁,希望国家加快设立空间太阳能发电重大科技专项,推动相关技术早日实现重大突破吕锦标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很多多晶硅厂商选择西部低电价地区建厂,但要注意不是低电价就带来低成本、高竞争力。
保利协鑫首席技术官万跃鹏、副总裁江涛参加会议并回答券商提问。相对来说,保利协鑫优势在于徐州新疆双基地联动,人才互相流动,十年积累成熟技术共享。
当前改良西门子法已经非常成熟,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比越来越小。万跃鹏就技术层面做出解读,他认为,单晶与多晶根本差异在长晶端,多晶利用大规模G7、G8铸锭技术,相对单晶的拉棒技术,其性价比优势是单晶难以比拟的,产能效率差距约4倍,G8铸锭炉技改后产能优势更明显。
未来政策导向将逐步弱化,补贴逐步取消,光伏产业竞争将充分市场化,光伏产品的成本和性价比将决定市场份额。西部建厂最大的挑战是人才团队的建立和保持,这是多晶硅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